作者:姜大源
3 “工作过程系统化”课程:开发的基本步骤
“工作过程系统化”课程的设计,可以分为四个步骤:第一步,工作任务分析(筛选典型工作),即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,目的是从大量的工作任务之中筛选出典型工作;第二步,行动领域归纳(整合典型工作),即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,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;第三步,学习领域转换(构建课程体系),即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,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后转换为课程体系;第四步,学习情境设计(设计学习单元),即根据职业特征的六要素及完整思维的六步骤,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。
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“机电一体化”专业课程开发为例,该学校是基于“工作过程系统化”的理念和方法来设计该专业的课程的(图1)
第一步,通过问卷调查和深人访谈,确定了38个典型工作任务。这一步必须到企业去做,目的是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是企业需要的,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职业、有饭碗。
第二步,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之上,基于工作性质相同、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,将其归纳为8个行动领域。这种归纳不同于致力于存储知识的学科体系,而是对源于应用知识的实际工作岗位群、职业群所需能力归纳的结果。普通教育的课程开发一般是不考虑上述两个步骤的。
第三步,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的平台,融人教育要素进行课程体系开发。以前述8个行动领域为基础,以场地、工具、设备、问题、对象和技术上的关联为基本原则,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,形成“机电一体化”专业课程体系,共计10个学习领域,即10门课程。在行动领域这一课程开发的平台上,由于“机械零件生产制造”这一行动领域所涵盖的技能、知识等领域过大,在教学上很难实施,遂将其转换为“手工与机械加工”、“数控加工”两个学习领域(两门课程);同理,“机电设备运行、维护、故障诊断与排除”这一行动领域涵盖的领域也过大,故转换为“自动线安装与调试”、“机床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”两个学习领域(两门课程)。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,并不存在数量上的、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,可以进行“一对一”、“一对多”或者“多对一”的转换。具体转换的过程和结果,要根据专业教学的规律和专业教学的条件来决定。
当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,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,必须对每个学习领域,即每门课程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——学习情境的设计。具体的学习情境开发方法是:每一学习领域由3个以上的、同一个范畴的并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——学习情境构成。表1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“数控技术”专业的专业课程开发一览表。表中第1列是课程名称。
需要强调指出的是,与“工作过程导向”的课程不同,按照“工作过程系统化”的方法来开发课程,要求每一门课程要由3个以上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组成,且每一个工作过程相对独立,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平行、递进或包容的关系。在一门课程之中,这3种关系可以同时存在,即以三者排列组合的形式存在。
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,其思维类型一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,不善于接受符号系统的学科知识,更喜欢或擅长具象的习得。因此,在开发课程时要注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解构并重构于工作过程之中,还要用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载体以承载相关知识并加以比较,目的在于通过具象的学习去掌握抽象的概念。
如表1中组件的加工与组装这门课,其所选择的载体是“组件”,3个工作过程分别用“千斤顶”、“虎钳”、“减速器”予以解读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载体的选择,完全是开放的,可以多达几种、十几种,甚至几十种,这是学科体系的课程做不到的。
关于每一个学习领域中学习情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:第一个学习情境由教师“手把手”地教;第二个学习情境教师只讲与情境一不同的地方,属于“放开手”教;到第三个学习情境,教师则完全不讲而让学生自己去做,即所谓“甩开手”教。通过3个情境的比较学习,教师逐渐淡出教学舞台,学生逐渐进人成为舞台的主角。从教到学的转变,正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。
为什么每门课程都要有3个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呢?以表1的数控技术专业为例,假如这12门课程中的每门课程(学习领域)都由3个工作过程(学习情境)构成,就可以涵盖该职业领域的36个工作过程。这意味着,学生能应对的工作过程的频谱相当宽泛。教会学生应对36个工作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目的吗?不是!这只是教学目的之一。教师要通过这36个工作过程的教与学,将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编织成一张具有逻辑关系的“网”,在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(小道)的时候,要同步训练学生如何学会完整的行动思维,亦即包含资讯、计划、决策、实施、检查、评价的完整的六步思维路径(大道)。换言之,教师教给学生的,不是36条鱼,而是一张可以捕鱼的网!这就使得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所谓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教育思想,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中,得到了具体的实践,具体的呈现、具体的成果。
再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“营销与策划”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,这也是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思想进行开发的(图2)。
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基于营销与策划的实际工作过程,通过对实际的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处理,形成了8门课程。由于营销以及其他服务类、管理类职业,其业务本身的流程就是工作过程,所以更适合采用强调应用知识的结构—〔作过程来开发课程体系及每门课程。本例中,营销与策划实际工作过程的9个步骤,就成为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。将实际工作过程之中“形成创意”与“创意设计”合并,形成了符合营销与策划工作过程实际的8门课程。
课程开发基于用户需求导向,将高职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的学生需求、考证需求、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,对应建立了指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、出纳岗位要求的“成型平台”的课程,指向助理会计师证书、会计核算岗位的“成业平台”的课程和指向会计师证书、财务管理、中小企业会计主管、审计岗位等的“成才平台”的课程。支撑三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各有不同,但课程名称表明,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,凸显了应用知识的工作过程的特征。一般来说,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不是这样而是以概念、定义、原理、公式等组成的符号体系。如果职业院校照搬普通院校的会计基础、营销原理课程,那只能是存储知识的学科体系的压缩版。历史将会或者可以说已开始证明,职业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,将会倒逼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类似的课程改革。